官渡古镇,一座承载着上千年滇文化历史的小镇,在云南历史的进程中,从来就不曾被人遗忘。
彼时,它只是滇池岸边一个螺蛳壳堆积如山的渔村。因地理位置的优越,成为了滇池东北岸一大集镇和交通要冲。由此,在这里有了一段兴盛的滇文化历史。但随着昆明城市化的发展,官渡古镇沦落为一座普通的小镇。
如今,只因这一段不可磨灭的、厚重的文化历史,小镇再次被推向世人的眼前,获得了重生。从2001年,一场古镇文化的抢救工程开始,官渡古镇从一个城中村式的古镇,转变成了如今初见端倪的文化名镇。
[抢救] 选择古文化 “五朝古镇”重现
这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在2001年以前,官渡古城几乎被这座城市所遗忘。
对官渡古镇历史文化的追溯,重现的是一段滇文化的发展史。然而,得益于文化,小镇远近闻名。
南诏时期,借助于交通要冲的位置,官渡古镇从一个螺蛳壳堆积如山的渔村,逐渐发展为滇池岸边繁华热闹的码头、集镇。小镇也渐渐成了南诏王公贵族游览滇池的最佳驻足地。
一段滇池岸边的文化,也在这里悄然兴起。至今还保存着修建时间较长的土主庙和法定寺。两寺庙始建于唐朝年间,供奉的是摩诃迦罗。
元代,1290年,官渡“六寺之首”妙湛寺在这里建成。因被水淹倒塌,1325年迁建,寺内建有东、西两座13层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后西塔毁于地震,而东塔保留至今。因年代久远,寺内著名的金刚宝座塔地基也出现下陷。
官渡古镇的文化仅非于此。至明、清时期,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已形成五山、六寺、七阁、八庙等多处景观。由于历史因素,一些人文自然景观均不同程度受损。
2001年,一场古镇文化的抢救工程开始,小镇得以重生。而怎样向外界宣传自己,如何让自己在云南众多知名古镇中有一席之地?这些问题困扰着官渡古镇的发展方向。终于,官渡古镇选择了古文化再现。
也就在这一年,昆明市投资1.2亿元,将1350吨的金刚宝座塔做了整体抬升,并重建了妙湛寺及西塔,修复了孔庙、武庙、赐书堂、法定寺、土主庙、观音寺及上、下阁楼等古建筑。同时,古镇上一些传统的民居房屋也得到了修复。
历时2年多,古镇的模样得以重现。这一工程即古镇的首期工程。据官渡古镇街道办党委副书记周明泽介绍,除上述寺庙塔院的修复外,首期工程主要是对古镇景区的整体提升。
“当时就是考虑着把古镇打造为集商业、旅游为一体的古镇。”周明泽说,“但古镇的修复中,为了不丢失古寺庙原有的文化,像土主庙、法定寺基本上未进行重修,只简单地进行清扫。”
2005年,官渡古镇的二期工程启动。二期工程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为指导,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古镇进行开发建设。
这一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部分房屋改造、历史文化的挖掘、环境的美化和商、旅资源的开发,集中再现了官渡“五朝古镇”的传统人文风貌和历史文化特色,将古镇改造为集商业、旅游观光、民俗文化、非物质遗产文化(下称“非遗文化”)展示等于一体的旅游文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