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因高原明珠洱海源发于此而得名,位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中部,214国道、大丽公路、平甸公路,源资源丰富,素有“高原水乡”、“乳牛之乡”、“温泉之乡”、“梅果之乡”等美誉。
洱源是高原明珠洱海的发源地,地处丽江、大理、迪庆三大风景区的枢纽地带,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苍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总面积2614平方公里,滇藏公路国道214线、省道平甸公路、大丽高速公路纵贯县境,县城距省会昆明389公里,距州府下关69公里。洱源属北亚热带高原气候类型,干湿季节分明,光照充足,“四季恒温”,充足的日光、丰富的紫外线孕育了洱源人民健壮的体魄,大面积森林产生有益身心健康的负氧离子,幽雅的自然环境,使洱源成为自然景观齐全、风光荟萃,而且独具温泉特色的地方。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秀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朴的民族风情,使洱源成为最适宜人们生活、疗养和休闲的地方,被誉为“高原水乡、养生天堂”。
洱源总人口28万多,境内居住着白、汉、彝、回、傈僳、纳西、傣、藏等8个世居民族,还有普米、苗、哈呢等 27个民族成份。各民族在与外界的不断交往和融合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拥有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民族歌舞,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凤羽砚台、白族刺绣等民族工艺巧夺天工、琳琅满目。由于洱源民族种类的多样性,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洱源火把节、三营庄稼会、茈碧湖海灯会、邓川渔潭会、海西海歌会、凤羽清源洞会、炼铁会、西山会等传统节日和民间集会持续走向高潮,成为民间物质文化交流的重大集会,也是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一些特有的民俗文化和风情也得以保存和开发。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是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
洱源人文资源丰富,从古自今就有一大批知名文人享誉三迤,明清时期的杨南金、何邦渐、赵时俊、艾自修,当今的徐嘉瑞、马子华、罗铁鹰、马曜、张文勋、杨荣昌、李缵绪等都是文化名流;段信苴宝摩岩石刻碑是大理地区最早的白文碑;西山的“里格歌”被誉为白族舞蹈的“活化石”;西山白族调以其丰富的韵脚和格调被当地人广为流传,大量的白族调、白族民歌、大本曲等更是丰富多彩;凤羽古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族唢呐响遍全国,吹向世界。洱源同时还享有“神话王国”、“白族文化宝库”、“仙女撒歌的地方”和“歌舞之乡”等美称。这些既是洱源文化的结晶,同时也是洱源文化的名片,是洱源提高民族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财富
洱源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名优土产、风味饮食,素有“鱼米之乡”、“乳牛之乡”、“梅子之乡”、“兰花之乡”、“温泉之乡”的美誉。有绮丽风光:源头胜景茈碧湖、湖畔世外梨园村、澄潭竹外海西海、六村七岛俏西湖、东湖荷香惹人醉、寻幽探奇清源洞、弥苴古堤木萧森、百鸟朝凤鸟吊山、皇帝挥泪眠龙洞、峡谷深居清净寺;有名胜古迹:凄美哀婉邓赕诏、塔基犹存火焰山、名刹佛地标楞寺、钟灵遗址今犹在、战火纷飞佛光寨、段信苴宝摩崖碑、皇帝避难潜龙庵、旧州三塔鼎足立、风翔古镇显史迹、石窦香泉鸣珠玉、帝释山古建筑群;特色资源:梅子飘香冠王国、温泉弥漫遍野流、乳畜产业位前茅、艳丽脱俗桃红石、晶莹剔透冰花石、兰蕙清幽馨万家、百鸟啁啾青山麓、野生药材满山坡、优质大蒜销海外;名优土产:保健梅品迷醉人、乳扇酥脆席上珍、木瓜蜜饯凝琥珀、补气益神干柿饼、雪白食盐与人伴、地产奇药天生磺,还蕴藏着丰富的铁、钛等矿产。这些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古建筑欣赏观光价值,为洱源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