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8日,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的两名村民在大甸山为附近的砖厂取土时,无意中从推土机下发现了一个长约60厘米、形似弯月状的青铜器。这一偶然发现,揭开了一个大型古墓葬群。目前,经省、市、县三级考古专家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后,古墓葬群已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抢救性发掘墓葬100余冢,出土各类器物近200件套,其中人面纹饰弯刀、铜柄铜钺、藤编护腿、琥珀串珠、藤指护等在云南省为首次发现。
“通过对大甸山古墓葬群的考古和研究,将为我们揭开古哀牢王国的神秘面纱,把那些以前曾经只限于传说中神秘而灿烂的哀牢青铜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现代人眼前。”王黎锐说,截至昨日,出土的青铜器文物接近200件套。特别是,发掘出了一把长1.288米的铜柄铜钺,以及已碳化了的藤编护腿、藤指护、琥珀串珠,这些在云南省考古史上属于首次发现。“由于昌宁条件有限,我们已将其中的80余件套送至市博物馆收藏保护。”
王黎锐还特别介绍了两件出土文物,第一件是约有60厘米长,10厘米宽,刀尖部分呈卷曲的人面纹饰弯刀,以前保山、昌宁和腾冲等地也出土过人面纹饰弯刀,但数量很少,保山市博物馆馆藏仅有3件,这么大的人面纹饰弯刀在云南省考古史上属于首次发现;第二件是长1.288米的大型铜柄铜钺,以前出土的铜钺很多都是只有斧头,柄身使用别的材质而作,像本次出土的一体浇铸的铜柄铜钺不仅在制作上工艺要求更高,而且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非常尊贵。
据记者了解,目前发掘工作已进行了两个多月,古墓葬群的发掘工作将在春节前完成第一阶段的野外考古工作,春节以后的发掘工作将依据本次发掘的情况、周边区域的调勘情况和保护、利用的规划循序进行。
在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青铜器、铁器、石器、陶器、琥珀和藤篾等6个品种,以青铜质地为主,截至12月11日,出土的青铜器文物就将近有200件套。
出土的青铜器中,有4种类型的器物属于大甸山出土文物的代表。分别是大小不同、造型各异的人面纹饰弯刀,一体浇铸、长1.288米的大型铜柄铜钺,用于保护小腿的藤编护腿以及用于保护手指头的的藤指护。此外,还有用青铜浇铸的腿环、臂环、臂钏以及刻有S形纹和螺旋纹的铜盒和铜鼓、铜钟、铜扣饰等文物也极具价值。
本次考古发掘其墓葬方式为两种,一种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一种为斜坡土洞墓。这也是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哀牢先民采用斜坡土洞墓。目前大甸山已申请发掘的墓葬分为两个墓区,其中现阶段主要发掘的1号墓区共计清理墓葬110余座。而有趣的是,面积仅为5000余平方米的1号墓区就有两种不同的墓葬方式,其中,西坡是以土坑的方式落葬,而南坡用的是土洞。
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所长王黎锐表示,初步判定,昌宁大甸山大型古墓葬群是一个可以上朔到春秋末期,下线至汉代,年代跨度延续时间近1000年的古墓葬群。而在这一时期,在保山和昌宁一带正是哀牢古国生存和繁衍的时期,所以,大甸山古墓葬群可以判断为是哀牢国的墓葬。而这一墓葬从发现、保护到发掘和考古研究,将对揭示昌宁地方文化以及保山乃至哀牢的青铜文化提供实物实证,并对构建哀牢文化体系研究提供更加详实、科学的考古材料。通过对大甸山古墓葬群的考古和研究,将为我们揭开古哀牢王国的神秘面纱,把那些以前曾经只限于传说中神秘而灿烂的哀牢青铜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现代人眼前。还将借助古墓葬群文物的出土发掘,宣传昌宁,推介昌宁,进一步研究昌宁的历史文化,推动昌宁旅游业的发展。并利用好此次发掘成果,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遗址公园及博物馆。
更多资讯和信息,请关注www.fff3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