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议案,确定“火把节”为法定节日。楚雄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272万总人口中,彝族人口74万、占总人口的28.3%。在广袤的哀牢山和乌蒙山之间,世代居住着俚颇、纳苏、罗罗颇等13个彝族支系,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在彝家山寨,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燃着一个不会熄灭的火塘,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谈天说地、喝酒唱歌,土墙上跳动的火焰烙印出岁月的凸凹记忆。每年农历六七月,正是稻谷灌浆、果实累枝的时节。仰望星空,北斗星斗柄渐渐位于正上指方位。大暑节气将至,雨后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起莫名的亢奋和驿动,彝族先民以此为信,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大大小小的村寨纷纷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驱邪除恶,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家宅平安,诸多约定俗成的仪式里既蕴含着对祖先的崇敬,也阐释着对亲情的认同。为推动优秀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多年来,楚雄州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彝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力度,积极打造以火把节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品牌。自1981年起,州、县、市政府每年都要举办欢庆火把节活动。自此,火把节成为了楚雄州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法定节日。2006年5月,火把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一起,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楚雄人民引以为傲的殊荣。“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项项具体而生动的民俗活动。”火把节组委会副主任、州文产办副主任周兵很自豪。禄丰有“迎火把”、大刀舞,永仁有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赛装,元谋有《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等,楚雄火把节由单一的祭祀活动逐步拓展为包括原始祭祀、图腾崇拜、农事耕作、驱虫辟邪、娱乐交游、商贸往来等各种丰富的一整套民俗活动,并因聚居地的分散呈现出形式多样、风情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经过30余年持之以恒的打造,火把节的知名度稳步提升,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听彝族故事“火把节”起源于“星回节”,彝族又把它叫做“过大年”,火把节的起源与彝族十月太阳历历法密切相关,是彝族先民观测天象,以北斗星斗柄指向来确定的。据《隆庆楚雄县志·设礼》载:“六月二十四日为星回节,燃松炬照室及田间,每田水口每荞地。”传说,史料记载根源于彝族的火崇拜,是火把节节日形式的起源,它说明彝族人民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了过“火把节”的民间习俗。彝族插花节。插花节是一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楚雄州境内从金沙江畔到哀牢山麓的各地彝族普遍到此集会,其规模仅次于火把节,以大姚县昙华山区的插花节最为隆重盛大。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胸前插戴马樱花,背着米酒干粮和肉食,从四面八方涌向昙华山的千柏林,举行祭花活动,并且互相插马樱花,表示美好祝愿,祈祷人寿年丰,一起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尝彝族美食。羊汤锅 按彝族的传统,每年的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便开始食用羊肉。通常带皮、带下水,清汤或红烧,加当归等一锅炖,十分美味,具有温补、滋养、除湿的功效。赶马坨坨肉 山间铃响马帮来,马帮歇脚坨坨香。将上等五花肉加入妥甸酱油、冰糖炒至金红色,放各种香料出味后加水煮约1个半小时,用大火将汁水收尽。坨坨肉肥而不腻,味道朴实粗犷,让人联想起彝家汉子的热情剽悍。彝族左脚舞。牟定是左脚舞的故乡,彝族刺绣民间艺术享誉省内外,牟定县境内的化佛山距滇西旅游线钱粮桥道口仅20公里,牟定化佛山是滇中名山之一。自明万历五年(1577年)始建白云窝寺,到晚清,共建寺宇13座,极盛时寺僧达数百人,是历史佛教胜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1993年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由化佛山、庆丰水库、团结坝果园三个片区组成,面积约30平方公里。英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兰·罗·斯诺教授曾看过左脚舞表演后大赞:“看到的左脚舞只是飞舞的尘土和舞动的脚步,一切形式都是用舞步来诠释。”2006年6月,云南省政府把牟定县命名为“彝族左脚舞之乡”。2008年8月,中国国务院把牟定彝族左脚舞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牟定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精心打造注入欢乐元素10项“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火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彝家美食和民间工艺品闪亮登场“只有摆脱一年一度原地转圈的办节方式,不断为节庆注入更多的时尚、欢乐元素,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彝州楚雄给出了明晰的答案。在火把节期间,彝族梅葛、查姆、彝族老虎笙、彝族左脚舞、姚安花灯、元谋花灯、武定彝族酒歌、姚安坝子腔等10项“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轮番上演,传统节日成为优秀民族文化凝聚和展示的重要平台。非遗展演、祭火盛典等重点文艺活动,把“火”作为贯穿其中的重要元素,通过杂技、科技等方式,将彝族崇拜火、敬奉火的文化传统,以更加新颖、互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为了增加火把节的吸引力。今年主办方在彝人古镇等地,策划组织了包括彝族羊汤锅为主的特色美食一条街,彝族刺绣、民间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展销一条街。以突出彝族文化特色,提升火把节商品交易活动的档次和水平。“文化活动同时也是经济活动,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经验。”在采访中记者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这种理念。“用经济的视角看文化,文化的传承发展,就是要走产业化的道路,在保护的同时,使文化产生真金白银。从而反哺文化的保护传承。”周兵的话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楚雄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将一部分群众参与性强、宣传效果好的活动项目总体策划、分散包装推介给企业。由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冠名支持,一方面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另一方面扩大了对外宣传,同时通过节日活动进行招商引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保护节日文化和节日商业化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彝族人演唱史诗《梅葛》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其内容包罗万象,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流传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大姚等县。“梅葛”一词是彝语的音译。它本是一种曲调的名称,史诗用梅葛调演唱,因而得名。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流传地区:姚安﹑大姚等县。梅葛是用梅葛调演唱的彝族创世史诗,其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起源、造物、生产、婚恋、丧葬及彝族与其它民族的关系等内容。《梅葛》起源于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官屯乡马游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