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源于西藏那曲一带,全长1540公里的怒江,从滇藏边界的万山丛中奔流而下,翻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怒江大峡谷。流经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乡的日丹寨子附近时,本是由北向南奔流,但因被王箐千丈悬岩绝壁的阻隔,便改变流向由东向西急转而去。但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陡坡挡住了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因而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的大湾,当地傈僳族叫它“火夹”,后通称为怒江“第一湾”。这里的江面海拔约1700多米,气势磅礴,风光旖旎,水势缓慢,两岸风景独好。东西往来的人常在此泛舟或坐溜索过江。第一湾的中心地势平坦、三面环水,土地肥沃,沿江绿树成荫,一个叫坎桶的小村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存。在这片秀美土地上,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古朴而和谐的生活。
怒江流经贡山县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受王期岩壁和丹拉大山的阻挡,掉头急转,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弯,称为怒江第一湾。怒江第一湾是怒江大峡谷的标志性景观。
半圆形大弯包住一块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风景秀丽壮观,平原上有个小村子叫坎通村。每当农闲假日,人们纷纷集中于此,或泛舟河上,或载歌载舞,一片和谐,堪称桃源仙境。从谷顶俯瞰怒江第一湾,会看见湾中的台地和相连的王期山梁如同一只在海中遨游的千年巨人半身像。
怒江江水正是汹涌澎湃的时候,并不是怒江最美的季节。据说,怒江最美的季节是在春天,春天的怒江水像绿宝石一样平静,四周的山上开满了杜鹃花。
在巨大的涛声中,我们走进怒江第一湾——丙中洛。在那一块块峡谷台地上,世代生息着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信奉藏传佛教、天主教……一路上到处可见天主教堂。
不知怎么的我一直对怒江“念念不忘”,是那里的高山峡谷?还是那“发怒”的江水?还是那热情的、用一支又一支的敬酒歌把我们灌醉的傈僳族妇女……总之我老是要怀想我们的怒江之行。当然,还有能“疯”到一块的朋友曼玲、小税,以及曼玲的朋友樊少君和他尽地主之意的热情接待,还有为我们开车的白族师傅。
怒江发源于藏北那曲。它从北面的西藏察瓦弄一路泻下,经秋拉桶和石门关奔涌而出,蜿蜒向南,在丙中洛南面形成了几个大弯,其中一个“U”形大弯被称为“怒江第一湾”,这里便是丙中洛。
“丙中”是藏语“箐沟边的藏族寨”的意思,贡山县丙中洛乡位于绵延达200多公里的怒江大峡谷的顶端,是怒江大峡谷的最北端,公路到此已到尽头了。我们的车就只有停在这里,并在这里停留,等着中午饭。这里“雪山环抱,江河为池”,地处中、缅、印和滇藏交汇区域,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结合部。东有横断山脉海拔5000多米的响朗腊卡山和碧罗雪山,西有喜马拉雅山的延伸山脉高黎贡山,北有石门雄关,南有贡当险岸和日当坡,纵横交错,层层叠叠,把丙中洛婴儿似的抱在怀里。她宛如云南怒江大峡谷辉煌的冠冕,上面镶嵌着一片蓝天,一带雪峰,一湾碧水。
丙中洛是个“人神共居的地方”。在丙中洛周围,传说共有十大神山守护着她,海拔5128米的格瓦卡普神山是高黎贡山的主峰,正位于丙中洛的西面。这里的人们在神的护佑下和谐地生活了一辈又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