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迪士尼乐园终于迎来了首度财年盈利这个里程碑式的时刻。这主要归功于内地游客数量的飙升。如今,中国内地游客数量已经超过了香港本地游客的数量。
2005年9月12日开幕的香港迪士尼乐园是全球最小的迪士尼主题乐园,其“谋篇”始于1998年。当年,作为香港重要产业的旅游业跌入低谷。于是,香港特区政府提出兴建主题乐园。
1999年11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与迪士尼公司达成协议。按协议,特区政府动用224.5亿港元,负责开拓土地,兴建地铁、运输网等基础设施,最终注册资本32.5亿港元,控股57%,迪士尼公司注资24.5亿港元,拥股43%。
上述交易达成时,外界曾普遍认为它将成为香港经济举步维艰的解药。彼时的香港正试图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在当时公布的远、近景经济效益评估中,预计该乐园开业第一年游客560万,开业后5年至15年,每年1000万客流;并预计,该乐园开业第二年便可收支平衡,未来40年,将为当地经济带来800亿至1480亿港元的净收入,资金回报率高达25%,比投资铁路公司及机场10%的投资回报率还高。
但实际情况却远远低于预期。第一年(开幕-2006年9月30日),游客520万,第二年下降为400万,前三年一共1380万,如此,则第三年为460万。截至2008年9月30日,乐园聘用约4500名员工。不过,特区政府曾认为,访客的额外消费每年创造超过10000个职位。
不过,由于开园后连年亏损,以致在之后的扩建方案中,香港特区政府下调了香港迪士尼的盈利预测,未来40年收益由800亿至1480亿港元下调为647亿至1143亿港元。
香港迪士尼2010财年、2011财年分别亏损7.18亿、2.37亿港元。值得安慰的是,其年度亏损额已大幅收窄。
有分析称,该乐园之所以得以在2012财年出现盈利,主要归功于内地游客数量的飙升。内地游客占乐园总游客的比例已从2006年财年的34%增至2011财年的45%,而同期香港本地游客的占比则从42%降至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