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许多民族至今依然保留着自己传统的习俗,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早已为大众所熟知。除此之外,应该说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至今似乎外人知之甚少,甚至充满了原始、新奇而神秘的色彩。
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一镇的彝族阿细人一向崇尚火,为了纪念彝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火神”木邓,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也就是公历的2月23日左右,当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火节就这样被一代又一代沿袭了下来。因此,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阿细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火节。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群众齐聚红万村,弹起彝族传统的三弦琴载歌载舞,举行摔跤比赛,进行各种独具民族特色的表演,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可能因为崇尚火的缘故,庆祝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往往就是大家聚在“火神”周围狂舞纵欢,甚至赤足跳过象征“火神”的火堆,希望“火神”会保佑来年庄稼能够获得好收成。
具有高知名度的彝族“火把节”、古老神秘的阿细祭火;热情奔放的彝族舞蹈《阿细跳月》,幽情古朴的阿哲大跳、阿哲
鼓舞等,蜚声中外。下午三时左右,当广场上的舞蹈还在进行的时候,男人和小孩们的化装还没有结束,由村里精选出来的祭火人员,也在何老毕摩的率领下,先抬着供品祭器来到村头龙树下。随着老毕摩庄严神秘仪式的结束,身着一身粗麻布衣裤、头戴铁制面具的壮士,装扮成火神模样开始取火。何毕摩带着几位村中的老人默默地来到村头的一棵老树下。在这里,停放着人们刚做好的火神像。火神左右持法刀,双手高举着火种。祭火节的第一个仪式棗“钻木取火”就在这里进行。钻木取火后,年纪最大的何毕摩用力吹响了牛角法号,雄浑的号声在大树间和村寨里回荡,呼唤着火神和参加祭祀的男人们和小男孩的来临。听到何老毕摩法号的召集,脱光衣服后用棕衣、树叶及一些其它植物的叶子将头、脚和腰部缠裹住,身上、脸上绘上彩色图案,不同颜色,头戴各种兽形面具,手持刀、叉、棍等武器,一副原始模样的参加祭火的青年男子和一群十来岁的小男孩,从村外隐蔽的山凹里和丛林里雀跃着、怪叫着,像一群来自蛮荒时代的精灵一拥而出,围着火种不停地欢叫着,不时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
村子里的歌舞队也弹起了大三弦,跳起了“阿细跳月”,加入进了送火的队伍。队伍时走时停,这时效仿原始人的队伍也自发组织起来,跟在火神像后面的化了装的男人和小孩越来越多。人们身上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纹,他们用棕片做成妖魔鬼怪、飞禽走兽形状的头套套在头上,腰间以树皮、树叶裹身。每个人手持刀枪木棍,甚至有的骑着用竹蔑和棕片做成的“神马”,狂呼乱跳,手舞足蹈地冲着围观的人群比划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同路边看热闹的乡亲逗乐。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那些彩绘纹身的火神的子民更是一身辉煌、眼睛黑亮、神采奕奕。老毕摩点燃火神手里擎着的火把,由众人簇拥着将火神抬到广场中央,火神面前燃起了一堆熊熊的火堆,人们围着火堆跳舞,围绕火神和篝火的阿细男女越跳越激烈,火神祭典达到高潮。
摄影景点: 送旧火送新火 、妆成、松毛长龙宴、祭火神等
最佳拍摄时间:农历二月初三拍摄地:弥勒县西一镇 路线安排:易游云南摄影团